在植物分類學上,咖啡是茜草科家族的咖啡屬(Genus Coffea),咖啡樹的種類有500多種,品種有6000個,其中多數都是熱帶樹木和灌木。世界上主要的咖啡樹有四種,真正具有商業價值而且被大量栽種的只有兩種,所產的咖啡豆品質亦冠於其它咖啡樹所產的咖啡豆。
1. 阿拉比卡種(Arabica,風味優雅,是精品咖啡主力)
出產國家主要為拉丁美洲國家,味道均衡而醇厚,咖啡因含量低,大部份只有 1-1.3%。不同莊園在不同的種植條件下可以創造出多樣化的口味,所以精品咖啡均出自此品種。但因為種植環境要求嚴苛,例如需要高海拔而溫差大的環境,水份充足,熟成時間長,產量較其他品種低亦易患上葉鏽病,大部份亞種更不能直接照射陽光,所以生產成本居高不下。
阿拉比卡豆形較小,正面呈長橢圓形,中間裂紋窄而曲折(特徵),豆子背面的圓弧形較平整。
阿拉比卡種咖啡多產於南美的巴西、哥倫比亞,中美洲諸國,加勒比海的哥斯大黎加,瓜地馬拉、牙買加、墨西哥以及埃塞俄比亞等國。
一般為大家所熟悉的咖啡豆如巴西聖多斯、蘇門答臘曼特寧、葉門摩卡、牙買加藍山等,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種的優質咖啡豆。
阿拉比卡種咖啡比較難栽種,它們喜歡溫和的白日和較冷的夜晚,太冷、太熱、太潮濕的氣候都會對它有致命的打擊。
阿拉比卡種咖啡樹需要種在高海拔的傾斜坡地上,在高地(600~1800米)栽培的生長得比較茂盛,而且需要特別的氣候條件:全年的平均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,有充沛的降雨量,而又不會降霜的地區。全世界只有50多個國家有這樣的條件,大約都是在赤道南北160公里左右的區域(約為南北回歸線之間,又稱為咖啡帶)。
它的採收一定要人工爬上爬下地進行,難度較大。但由於阿拉比卡種的咖啡豆香味特佳,味道均衡,而且咖啡因含量較小(大部份只有 1-1.3%),因此實際栽種量約佔咖啡總栽種量的70%。
阿拉比卡(Arabica) 有兩種古老原生種,分別是 鐵比卡(Typica) 及 波旁(Bourbon)。
1-1. 鐵比卡(Typica):衣索比亞最古老的原生種
鐵比卡(Typica) :是咖啡的原生品種,源自衣索比亞,所有的阿拉比卡種(Arabica) 都是由 鐵比卡(Typica)衍生出來的。鐵比卡(Typica)的頂葉為古銅色(特徵之一),豆形多數是橢圓或瘦尖形。他的風味優雅,可惜體質及抗病力差,所以產量不多。牙買加藍山,蘇門答臘曼特寧及夏威夷可娜都是源自此豆種。
1-1-1. 象豆(Maragogype,或Elephant Bean):鐵比卡的變種豆
象豆(Maragogype,或Elephant Bean):鐵比卡最知名的變種豆,1870年最先在巴西東北部Bahia州的Maragogype產豆區發現,豆體比一般阿拉比卡至少大三倍,因而得名。象豆在低海拔區風味差,但高海拔風味較佳、酸味溫和、甜香宜人。(上圖右邊為象豆)
1-1-2. 藝妓/瑰夏(Geisha):屬鐵比卡家族的衍生品種
藝妓/瑰夏(Geisha):屬鐵比卡家族的衍生品種,1931年從埃塞俄比亞南部Geisha山(Geisha與日文“藝妓”同音)輸出,經過很多國家都默默無聞,1960年代移植巴拿馬,到2005才開始在杯測賽中頻頻勝出。
1-1-3. 可納(Kona)
雖栽植在幾百米的海拔上,但來自於夏威夷大島的可納,吹著溫和的海風,加上肥沃火山岩土質,擁有著無比乾淨的酸香和甜感。比起海拔更高的藍山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1-1-4. 藍山(BlueMountain)
藍山(BlueMountain):風靡全球,一顆豆都難求的藍山就是來自鐵皮卡大家族。藍山為何那麼貴?!多半是因為它大多都被日本皇軍承包了,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它一旦離開牙買加,就水土不服,狀況不佳。經過兩百年的馴化,藍山在牙買加才算是進化成功了,對爛果病的抵抗力優於一般鐵皮卡。
1-2. 波旁(Bourbon):鐵比卡移植到葉門後的變種,豆形從瘦尖變成圓身。
波旁(Bourbon):早期(咖啡史前)鐵比卡移植到葉門後的變種,豆形從瘦尖變成圓身。
1715年,法國移植葉門摩卡的圓身豆到非洲東岸的波旁島(法國大革命後改稱留尼旺島Reunion)後才起名波旁。
波旁圓身豆1727年輾轉傳到巴西和中南美洲、1732年英國移植葉門摩卡到聖海倫娜島(後來囚禁拿破崙的地方)也是波旁圓身豆。
波旁是美洲精品咖啡(SCA)杯測的常勝軍。
1-2-1. 波旁家族/紅、黃、粉紅、橙波旁&尖身波旁
1-2-1-1. 紅波旁(一般我們所說的波旁種)
紅波旁一般咖啡樹開花結果後,咖啡果實的顏色變化是由:綠色>轉微黃色>轉微橙色>轉成熟的紅色>再轉較熟的暗紅色,因此也有人稱【紅波旁種】,其實紅波旁,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波旁種。種在高海拔的波旁種,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,同時酸較明亮,喝起來甚至有類似紅酒的風味。
通俗些講波旁種是一個咖啡樹種屬於阿拉比卡種中的一個分支,一般結紅色的果實,稱為紅波旁,除此之外還有黃波旁、橙波旁,黃波旁相對來說產量較低,不過品質較好。
1-2-1-2. 黃波旁(Bourbon Amarello,或YellowBourbon)
黃波旁種則是波旁種與其他品種雜交而出。因其產量較低,且較為不耐風雨,未被廣泛種植。但是種植在高海拔地區時,會有極佳的風味表現,近年來較為常見。Yellow Bourbon,黃波旁,成熟後果實為黃色,最初在巴西發現,目前主要生長在巴西。通常認為,可能是由結紅色果實的波旁種與一個稱作““Amerelo de Botocatu””的結黃色果實的鐵皮卡變種雜交後突變而來。
口感特性:甜美柔暢的果實甜感,明顯的堅果風味,均衡柔順的酸度,苦感微弱乾淨,含有濃郁的巧克力香氣和堅果風味,口感明亮清爽。
1-2-1-3. 粉紅波旁&橙波旁
粉紅波旁,顧名思義它的咖啡櫻桃成熟後是浪漫的粉紅色。屬於十分稀有的新品種,它是由紅波旁和黃波旁雜交培育而成的。之所以說粉波旁是稀有品種,主要是想要保持這份漂亮的粉紅色是很難很難的,有時會收穫一些橙色的波旁,那是因為咖啡果實的顏色最終是由花粉粒裡面的隱性基因所決定。在我們選定的要進行雜交的花粉粒中,既有傾向黃波旁的黃色基因也有傾向紅波旁的紅色基因,而這些都屬於隱性基因,非常容易相互干擾。
目前可以在哥倫比亞和瓜地馬拉看到粉紅波旁的身影,以這批粉波旁咖啡為例,大約1800顆咖啡樹,一產季下來每棵樹大概產出1.8kg鮮果,經過去果皮肉處理,得到0.36kg左右的咖啡豆。在一個正常的產季裡,這批咖啡的產量只有不到650kg。
口感特性:甜橙、甘蔗甜、愉悅果汁感,小番茄
1-2-1-4. 尖身波旁(Bourbon Pointu):天然低因品種
尖身波旁(Bourbon Pointu):1810年在波旁島發現,豆體從圓身變為尖身,咖啡因含量只有一半;但量少體弱,極為珍貴(多在實驗室培育)。
尖身波旁(Bourbon Pointu)還有另外兩個名字,勞瑞那(Laurina)、李霍伊(Leroy),但都不如尖身波旁名頭來得響亮。之所以稱為尖身波旁,是因為豆形狹長,兩端是尖的,而原生種波旁(有人稱之為圓波旁)則豆體較短,輪廓略似橢圓形。
由於風味好且咖啡因含量低,尖身波旁早在18世紀就受到世人喜愛,不少名人,像是法國國王路昜15,小說家巴爾扎克都是它的“粉絲” 。
18~19世紀的兩百年間,尖身波旁在波旁島曾大面積種植,1800年還曾達到年產4千公噸的高峰,但隨後,颶風、火蟻、葉銹病等一連串的災難接踵而來,以至種植日漸減少,終於,在1942年,最後一批運回法國的尖波旁,只剩下可憐的兩百公斤,而且自此之後,尖身波旁消失得無影無踪,連官方文書都不再提及。1950年代之後,留尼汪島已經無人種植咖啡,島上的農業也完全轉向其他如甘蔗之類的農作物,咖啡與留尼汪島不再有牽連,而尖身波旁,被咖啡界公認為“已經絕種”。
鑑於這款豆子,銷聲匿跡了半個世紀,直到2006年才重現江湖,導致在國際市場上,產自原產地La Reunion島的波旁尖身。售價達每100克超過500元,之後,哥倫比亞也才開始種植這款豆子,而且,只有多屆WBC冠軍豆子來源的Camilo Merizalde,敢接手這款豆子的移植,因此這款每年全球產量寥寥幾噸的咖啡豆,身價不菲,
風味描述:細密的層次感,味道豐富,香味清新天然,是帶有陽光野花的香味,明亮酸味,藍莓、香草的氣息,絲絨般的滑順
1-2-2.肯尼亞“SL28”和“SL34”
肯尼亞“SL28”和“SL34”:二十世紀初法國、英國傳教士和研究人員在肯尼亞篩選、培育出來的波旁嫡系,百年來已適應肯尼亞的高濃度磷酸土壤,孕育出肯尼亞特色的酸香精靈;頂級肯尼亞咖啡都是出自這兩個品種,但移植其它地方卻即走味。
1-2-3. 卡杜拉(Caturra)
卡杜拉(Caturra)是五十年代在巴西發現的一個波旁的單基因變種,產量能力與抗病能力都比波旁佳,樹株較矮,方便採收,可惜的是,它遇到了和波旁一樣的問題:結果一年休息一年, 風味和波旁豆不相上下或會稍差。
但是它的適應能力更強,能高密度栽種,不需要遮陰樹,直接暴晒在艷陽下也可生機勃勃,因此他也有個名稱叫:「暴晒咖啡」(Sun Coffee)。
卡杜拉適合於700米的低海拔至1700米的高海拔區,但海拔越高風味也越佳,產豆量也相對減少。中南美洲也有變種的黃色卡杜拉,但風評不如黃波旁。
1-2-4. 帕卡斯(Pacas)
帕卡斯(Pacas):在薩爾瓦多發現的波旁變種,1935年,薩爾瓦多咖啡農「Don Alberto Pacas 」篩選高產能的聖雷蒙波旁品種移入農莊栽種,1956年,他的咖啡樹結果量高於同種類咖啡樹,弗羅里達大學教授「Dr. William Cogwill 」確定了這是波旁發生了基因突變,為其命名為「帕卡斯」。
帕卡斯產量高,質量佳,在中美洲頗為流行,薩爾瓦多目前有68%屬波旁品種,帕卡斯就有29%。
1-2-5. 薇拉莎奇(Villa Sarchi)
薇拉莎奇(Villa Sarchi): 1960年代最先在哥斯大黎加發現的波旁變種,近年常出現在杯測優秀榜內,可謂後勢看俏的黑馬。這是一種透過紅波旁樹種雜交所育出的奇珍品種。抗強風、喜好高海拔環境,擁有絕佳的酸度與各種紛陳的水果氣息,甜度高,有明亮細緻柑橘的酸香與較低沉的葡萄乾與堅果香氣,複雜度頗高平衡感十足。
1-3. 鐵比卡&波旁混血家族(Intraspecific Hybrid)
1-3-1. 新世界(Mundo Novo)
新世界(Mundo Novo):波旁與蘇門答臘鐵比卡自然雜交 的品種,最早在巴西發現。產量高,耐病蟲害,1950年代在巴西大量種植,被譽為巴西咖啡業的新希望;但樹較高,不易採收。
1-3-2. 卡杜艾(Catuai)
卡杜艾(Catuai):卡杜艾是新世界與卡杜拉的混血,可謂是混二代。它繼承了卡杜拉樹身低的優點,也彌補了阿拉比卡果子弱不經風的缺陷。結果紮實,遇強風吹拂不易掉落。最大的遺憾是,它的整體風味比卡杜拉略單調。
卡杜艾也有紅果、黃果之別,紅果相比黃果而言更常得獎。卡杜艾、卡杜拉、新世界、波旁並列為巴西四大主力咖啡品種。
1-3-3. 帕卡瑪拉(Pacamara)
帕卡瑪拉(Pacamara):帕卡斯(Pacas)與象豆(Maragogype)的雜交品種,豆體碩大僅次於象豆,是薩爾瓦多1950年代配出的優良品種,近年杯測成績不錯。
1-3-4. 肯特(Kent)
肯特(Kent):印度發現的鐵比卡混血品種,產量高,抗病力強,但未曾在杯測取得好成績。
2. 羅布斯塔種(Robusta,或稱粗壯豆,風味粗糙,咖啡因含量高,是商業咖啡主力)
羅布斯塔咖啡樹原產地在非洲的剛果,不同品種的咖啡豆有不同的味道,但即使是相同品種的咖啡樹,由於不同土壤、不同氣候等影響,生長出的咖啡豆也各具有獨特的風味。
羅布斯塔豆形較大,正面漸趨圓形,背面呈圓凸形,裂紋直(特徵)。
羅布斯塔咖啡樹原產地在非洲中西部及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,亞洲的印度尼西亞,其產量約佔全世界產量的20%~30%。
羅布斯塔咖啡樹適合種植於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,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,能夠抵抗惡劣的氣候,抗拒病蟲侵害,在整地、除草、剪枝時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照顧,可以任其在野外生長,是一種容易栽培的咖啡樹。
但是其成品味道比阿拉比卡種顯得苦澀,咖啡因的含量也比較高,品質上也遜色很多,所以大多用來製造即溶(速溶)咖啡。
2-1. 阿拉比卡&羅布斯塔混血家族(Interspecific Hybrid)
2-1-1. 提摩(Timor)
提摩(Timor):在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端的島國——東帝汶發現的自然混血品種,染色體44條,較接近阿拉比卡;但風味平淡無奇,提摩的酸味低,缺少特色,台灣常用它來做壓低成本的配方豆。但東帝汶也有水洗處理的高海拔純種鐵比卡,購買前,務必先弄清是混血種還是純種鐵比卡水洗豆,兩者質量相差甚遠,前者平淡無奇,後者驚艷四方。
2-1-2. 卡提摩(Catimor)
卡提摩(Catimor): 1 959年,葡萄牙人將巴西卡杜拉與提摩混血,培育出了抗病能力與產量能力都超級強的混二代卡提摩。但風味也較差,目前是商用豆的重要品種。為了改善卡提摩杯測不佳的惡評,近年來各國植物學家再回過頭以阿拉比卡與卡提摩多帶交互配種,試圖降低蘿蔔豆血統。
2-1-3. 伊卡圖(Icatu)
伊卡圖(Icatu):巴西多代雜交改良的品種,曾進過巴西“超凡一杯”前十名。過去,阿拉比卡與蘿蔔豆混合的阿拉布斯塔「Arabusta」,雖提高了產量與抗病能力,但咖啡風味一直不佳。科學家再以阿拉布斯塔與卡杜拉、新世界、波旁等阿拉比卡品種多代雜交,逐漸降低了蘿蔔豆的惡味,並提高了阿拉比卡豆的香醇,從而誕生了多代雜交的優良品種——伊卡圖。
2-1-4. 魯依魯11(Ruiru 11)
魯依魯11(Ruiru 11):1985年肯尼亞研究出來的重產量不重質量的混血品種。阿拉比卡和粗壯豆雜交的品種,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算是精品咖啡的;所以在很多專做精品咖啡新鮮烘焙的供應商,如fresh等都沒有這些種類。然而,很多即使是進口名品咖啡供應商,卻有些把這種雜交豆混入拼配豆(Blend)之中,以降低成本,從上述基因突變種(不論是自然還是科研產物),其風味都與特定的地域條件有很大的關係。
3. 利比里亞種(Liberica,樹體高大,主要生長在馬來西亞和非洲西部,市場上少見)
利比里亞種即大粒種,原產於非洲利比里亞,以及馬來西亞等少數幾個國家。它栽培歷史比其它兩種咖啡樹稍短,利比里亞咖啡樹適合種植於低地,它的樹幹又高又壯,有18米高,樹葉大而堅韌,果實和咖啡豆也很大。它的種皮緊貼種仁,成熟時為朱紅色。飲用風味濃烈,咖啡鹼含量中等,刺激性強,品質較差。由於它的味道比較獨特,需求量低,栽培面積較小,所以生產量也少,不到全世界咖啡產量的5%。
4. 埃塞爾薩種(Excelsa,市場上少見)
埃塞爾薩種是1904年才發現的一個品種原產於非洲的查理河流域,果小,單株產量高,尤其是一種抗旱品種。產品味香濃烈,稍帶苦味,栽培較少。